WFU

2022年3月6日 星期日

別再用意志力瘦身了! #瘦身心理三

 



亞當跟夏娃的故事早就告訴過我們,人原本就是難以用意志力對抗誘惑的。

根據《聖經·創世記》的記載,上帝告訴管理伊甸園的亞當和夏娃,園區裡的所有果子都可以吃,只有「知善惡樹」上的「禁果」是不能碰的。

如果吃了,他們就會失去永生而衰老死去。

但是夏娃受到撒旦(蛇)的誘惑,不顧上帝的指示而吃下禁果,接著又把禁果分享給亞當。

上帝知道之後,就把兩人逐出伊甸園,還讓他們的子孫後代都喪失永生,還要面對身體的病痛與死亡。

意志力真的能讓我們成功瘦身嗎?

「為什麼我總是做不到少吃多動呢?我一定是意志力不夠。」

「我怎麼都沒辦法養成運動習慣啊?我就是意志力不堅。」

「我為何都只有瘦一下子呢?意志力薄弱的我,應該就是註定要胖一輩子了。」


你也注意到了嗎?只要提起瘦身,人們幾乎都會在第一時間連想到意志力。似乎只要能拿出足夠的意志力,你就能克服肥胖困擾或養成各種健康習慣,所以只要是無法順利瘦身,問題一定出在你的意志力不足。

再加上名人偶像和報章媒體的推波助瀾,天王藝人超過10年不吃白米飯來維持體態,美女網紅的水煮瘦身菜單,或是「連吃都不能控制,那你能控制什麼?」這類的金句,更是會讓人誤以為「唯有意志力,才能真正解決肥胖困擾」。

但你可能不知道,正是這樣的迷思才讓你無法順利地瘦身。

一開始,你可能因為對意志力抱持著美好又天真的想像,以至於你過度地依賴意志力,而忽略了其他更關鍵的事情。接下來,由於缺乏對於如何運用意志力的正確知識與技巧,會讓你浪費掉許多珍貴的意志力,再掉進自我挫敗的無限迴圈當中。最後,你會自我放棄,認定「我就是意志力不堅定」,然後自我放棄,或是在「減肥-復胖」的循環中不斷重複。

你必須先認清,意志力無法改變「貪吃不想動」的生物本能。

在《住在大腦裡的肥胖駭客》這本書裡就提到,飲食行為並非由大腦裡的理性迴路所主導,而是由直覺和無意識衝動所掌握,它會讓你儘量地進食和尋求熱量,並避免身體能量的消耗。

而且根據遺傳學家James Neel所提出「節儉基因假說」,人類祖先大多是能夠在饑荒時期儲存更多能量與脂肪,以維持生命延續的族群。這樣的先天設計,原本有助於人類祖先在食物匱乏的原始環境中存活下來,但進到衣食無虞的現代生活中,卻讓我們吃得太多又變胖。

上面所提的現象被稱為「演化配錯」,現在常見的過度飲食與肥胖,都被認為與它相關。

面對原始本能,你必須學習如何覺察他的存在,並運用不同技巧來回應。

這就跟你在夏天會流汗,冬天寒流會發抖一樣。這些本能反應是無法被克制與壓抑的。在這個時候,你一定知道躲進房子吹冷氣跟趕緊穿上外套才是聰明的做法。

但面對瘦身這件事,卻有更多人選擇用意志力來控制自己。

但就像被緊箍咒給暫時鎮著的孫悟空,愛吃不動的本能慾望雖被暫時壓抑,但總會在某個唐三藏不在的時候,出其不意地大鬧你的南天宮(理性),打開你的五臟廟(食慾)。

其實在你決定透過意志力來要求自己時,反而會讓你更容易被誘惑吸引。鮑梅斯特(Baumeister)就以自我耗損(ego depletion)這個詞來說明,當人們過度使用意志力時,反而會導致意志力衰退,並讓欲望更加地增強。

這是因為意志力本身就是一種有限的身心能量,它會因著你在生活中所面對的各種大小事件而被消耗,即便這些事情彼此間並不相關。

你用來克制少吃一個甜甜圈、要求自己出門運動、安撫難搞的家人、對抗網路購物的誘惑或容忍無理同事的意志力,全部都來自同樣的能量來源。

當你有越多事情需要透過意志力來掌控時,你就越容易因為身心能量被消耗殆盡而難以自控。

而且過度使用意志力來控制飲食,會讓你因為能量降低而在飲食上失控。早在1944年由明尼蘇達大學所進行的「飢餓實驗」中就已經發現,在一段時間的節食行為之後,你更沈迷於尋找食物,尤其是高熱量的食物,而且還會因為節食而出現憂鬱、焦慮以及暴怒的情形,在某些人身上,甚至還被發現會像盯著色情書刊般地看著食譜,並在腦中幻想食物的畫面。因為壓抑慾望會讓人消耗身心能量,而在能量不足的狀態之下,對於食物的渴望會變得更大,同時自控能力也會變得越弱。

就算你自認意志力超強能克服本能,但也總有不小心的一天。你是否也曾經在「成功」節食過一段時間後,因為某個「難以抗拒」的原因(怕你餓到的奶奶或辦公室愛訂手搖飲料的同事)而吃下原本不吃的食物或攝取進超標熱量,然後乾脆自我放棄或吃下本來不會吃的食物呢?

Janet Polivy 與 Peter Herman兩位學者就曾經透過實驗發現,人們在以意志力控制飲食的狀態之下,當所攝取熱量超出原本預期或吃下計畫以外的食物時,會出現自我放棄的情形,他們就把這種現象暱稱為「管他的效應(what-the-hell-effect)」。

而且在這個現象之後,人們通常會陷入更深的自責與罪惡感之中,而決定放下一切,吃得更多,最終放棄原本的計畫。

總結一下,我在這邊想要澄清關於意志力的三大常見迷思:

一、意志力能改變一切,是錯誤的。

事實是,意志力無法改變「貪吃不動」的生物本能,你應該學習的是怎麼透過意志力來回應本能。

二、意志力用之不盡,只要我願意堅持下去,是錯誤的。

事實是,意志力是有限的身心資源,所以你要把意志力用在關鍵行為的養成。

三、飲食失控就是意志力不足,是錯誤的。

事實是,過度使用意志力,只會使你在飲食行為上更加失控,你需要學會的是如何藉由意志力來自我調控。


如何妥善運用我們的意志力?

如果你誤以為意志力在瘦身過程中並不重要,那你可能就誤解我的意思了。

意志力就像是化學實驗裡的催化劑一樣,可以加速你的行為改變和習慣養成,但卻不是行為跟習慣的一部分。

因此,你必須先確認所想要達成的目標行為和習慣為何,再認識意志力在過程中所能提供的協助,最後才能讓自己更有效地(但未必簡單或輕鬆喔!)到達目的地。

在前面的章節裡,我們已經討論過在瘦身過程中,需要如何找出目標行為與健康習慣。在這邊,我們將從瞭解意志力如何運用在改變行為與培養習慣中談起:

首先,你得要先認識意志力的三種類型,才能讓意志力為你所用。史丹佛大學的凱莉.麥高尼格(Kelly McGonigal)在《輕鬆駕馭意志力》中,將意志力區分為「我要去做」、「我不去做」,和「我真正想做」三種力量,它們分別在不同腦區與時機發揮作用。

它能讓我們有能力停下來,透過自我覺察與調節,有效地控制衝動,做出理性的選擇,幫助自己過得更健康也更快樂。

這聽起來就好像,只要你在需要運動的時候,啟動「要去做」的機制,就能穿上鞋運動去;在面對零食時,記得開啟「不去做」的開關,就可以讓你放下原本要擺進購物籃的洋芋片;當你經過飄來剛出爐麵包香味的攤位時,記得覺察一下「真正想要」的需求,就能讓你買下剛好份量的麵包。

但真實世界卻從未如此美好,因為意志力的運作機制其實跟我們想像的不太一樣。

想要「遠離痛苦,得到快樂」的身體本能,會讓你在面對運動時,自然地說出「我不要」,當看見食物時,則會大喊著「我想要」,「貪吃不動」的傾向會讓你產生許多拖延行為和慾望衝動,你的身心能量光用來對抗這些「要」跟「不要」的原始本能,就已經差不多被用光了,而遑論去啟動「我真正想做」的力量。

這是因為在我們的大腦裡,存在著「冷熱」兩個不同的運作系統。棉花糖實驗之父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在《忍耐力》裡提到,「熱情感系統」藉由大腦中的邊緣系統,協助我們快速地行動,餓了就趕緊覓食,有異性就想要交配,遇到威脅危險就快逃跑,讓人類得以在蠻荒時代生存繁衍下來。另一個「冷認知系統」則是由前額葉皮質層所掌控,幫助我們規劃未來,抑制衝動,而它正是我們的意志力所在之處。

這兩個系統彼此消長,尤其是在面臨誘惑、慾望或壓力時,眼前的快樂會讓你把真正想要的未來給暫時丟到腦後,熱系統總會讓冷系統無法好好地發揮作用。這也正是我們總會在甜點飲料面前敗下陣來的原因所在。

因此想要有效運用意志力,你要先重新認識自己的身心狀態。你必須辨識出需要用到意志力的地方,不然大腦就會自動開啟「熱系統」模式,讓你往自動導航的方向前進。

你可以先試著做到「自我覺察」,而這正是啟動意志力的第一步。所謂的自我覺察就是,你能夠意識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以及背後原因,讓你有機會重新做出「真正想要」的選擇。

如果少了自我覺察,大腦就只會選擇最簡單的路徑。回想一下你上次喝飲料的場景,拿起飲料,直接大喝幾口,然後感覺暢快,這就是一種簡單致胖的最快路徑;相反地,如果你可以在拿起飲料的同時,先感受一下飲料的溫度跟身體的飢渴程度,再決定要喝多大口,而在喝下飲料的時候,深入去體驗飲料所帶來的甜度和滋味,你就更有機會開啟不同的行為選項。

意志力是種珍貴的身心能量資源,你應該運用在最重要的地方。你無法也不需要一直用意志力來控制飲食或運動行為,而是要以「養成新習慣」的觀點來運用意志力。

我在這邊,試著借用物理力學的概念來說明意志力如何影響行為改變。這就像你要推動一塊放在桌上的積木前進一樣,你必須持續地增加力量,直到你施的力量足以克服最大靜摩擦力(不想改變),只要積木持續前進(習慣已被建立)之後,你所要耗費的動摩擦力就會維持一定,而且小於原本所施加的力量。

 

網路截圖



需要耗費最多意志力的時間點,就出現在你真正培養出「新習慣(移動)」之前的階段,只要新習慣(移動)出現,意志力就不需要再那麼「用力」,甚至還可以不用出力(在物理上還是要持續施力)。

摩擦力就像是,你每次所做的選擇。每次做出「要」或「不要」的決定,都會讓意志力被消耗一些。你必須聚焦在想要養成的新習慣上,持續重複固定的行為或選擇,直到你的目標行為變成習慣,就像施加的力量要大到足以克服靜摩擦力一樣。

如果你沒有堅持到新習慣出現,就會重新回到靜止的狀態,白白浪費掉先前所付出的意志力,更增加了自己的挫折感。當你感覺到意志力下滑,可以試著提醒自己「我真正想做」的目的,這將會再次提升你的意志力。

你還需要在確認完目標行為或新習慣之後,持續地運用意志力來監控自己是否一直在正確的方向上前進。

如果方向跟方法是對的,接下來,就只要交給時間跟神經可塑性來醞釀,讓習慣在大腦裡發芽茁壯,只要健康行為變得自動化,你就不需要再透過意志力來自我控制。

藉由適當訓練,意志力是能夠被提升的。意志力就如同人體的肌肉一般,能透過訓練變得更為強壯,而這些訓練通常都是要你學習如何在行動前先暫停一下。例如改變你的慣用手、調整原本的說話習慣或觀察自己的身體姿勢。

更多研究結果則指出,藉由健康飲食、適度運動、充足睡眠與正念練習,更能強化人們的意志力。攝取低升糖指數的食物,能幫助你維持穩定的意志力;透過運動,能協助你緩解意志力的最大敵人-壓力,並提升大腦的運作效能;品質良好的睡眠,能讓大腦前額葉皮質發揮充足的功能;正念練習可以提升專注力與記憶力,而且能改善面對壓力、衝動控制與自我覺察的能力。

不知道你是否也跟我一樣,發現到一件有趣的事情?那就是上面所提到的四種行為,似乎也是我們經常認為要用意志力才能做到的行為或養成的習慣。

沒錯!當你越常去做你想要養成的健康習慣時,你就越有意志力去完成你「真正想做」的行為。

在許多實驗中也都發現,當你開始在某一方面進行改變時,也能讓意志力提升,進而改善生活裡的其他面向。

只要你願意下定決心,開始某一項健康習慣,你的意志力就會開始提升。因為光是下定決心要改變,就會開始讓你感覺到更有掌握感。

所以,讓我們從找到第一個要養成的健康行為開始吧!


歸納一下,在這段我想要告訴你關於意志力的三大重要概念:


一、除了「要」跟「不要」,「真正想要」才是意志力的力量所在。

二、意志力應該被用來規劃環境與設計行為,以養成健康習慣。

三、藉由適當的安排與練習,意志力可以被逐步提升。



你不是沒有意志力,而是搞錯使用方式

澄清了意志力的三大迷思,將有助於我們避免掉入陷阱,而再次失控。認識了意志力的三大概念,能提升我們對於意志力的瞭解,以有效地面對挑戰。

最後我們就來談談如何有效地運用意志力吧!

想要有效地運用意志力,可以被區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步是你必須先「訂定目標」,第二步則是「監督行為」,最後還要「給予鼓勵」。

一、訂定目標

先選定一件你正在逃避的事情(我要做的任務),或是一個你想要戒掉的壞習慣(我不去做的任務),會比較容易成功。又或者,你也可以進階挑戰一個更具意義或價值的長期任務(我真正想做的任務),但這將會需要你投入更多的資源跟時間。

舉例像,增加運動的時間和頻率,就是一件「我要做的任務」,不要購買鹽酥雞跟珍奶則是一項「我不去做的任務」,更進階一些的改善身心健康狀態,則可以被歸類於「我真正想做的任務」。

你所選定的任務必須具備明確而具體的行為指標,而且是以肯定方式描述。

在瘦身這件事情上,許多研究都已經告訴我們,適當的飲食方式是最重要的關鍵所在,找到一個經證實而且具體可行的飲食原則建議,將讓你更有效地達成瘦身目的。哈佛大學心理學系教授韋格納(Daniel Wegner)所提出的「白熊效應」則告訴我們,只要是你越壓抑的事情,就越會浮現在你心裡。

所以,相較於告訴自己「不要喝珍珠奶茶」,「多多喝水」可能會是一個更適當的目標,只是要求自己「少吃一點」,或許「慢慢吃」更容易讓你真的少吃一點。

二、監督行為

(一)在進行行為前的預備:

1.跟誘惑保持距離

當你想要減少吃零食的機會,就不要把它們放在你能看到或隨手可得的地方。

讓你跟誘惑之間保有一段距離,才能讓你大腦的「冷認知系統」發揮作用。放在你眼前的洋芋片和飲料,會激發大腦裡的多巴胺和原始衝動的酬賞系統,讓你難以自控地伸出手,再打開嘴。這時候,由「冷系統(前額葉皮質)」所主導的瘦身或戒甜食等未來獎勵,就會被暫時關閉。吃完之後,又讓你自責不已。別輕易挑戰你的前額葉皮質功能,只要誘惑隨處可見,你失敗的機會就會大增。

先把會產生誘惑的東西收掉或丟掉吧!

2.提出你的「事先承諾」

行為經濟學家安斯列曾說過:「把受誘惑的自己當作另一個人,然後預測跟控制他。」

如果你會偷吃餅乾,那就不要買餅乾回家或把家裡的餅乾都丟掉;要是你不想運動,你可以先繳交高額的健身房會員費,或是事先跟同事約好運動的時間。事先看見自己的可能失敗或拖延的地方,再想辦法讓他不要發生。

所以,勇敢地破釜沈舟吧!

3.先做好你的「如果-我就」計畫

預先做好因應計畫,可以減少你運用意志力的機會。

「如果A,我就B」將提供你在面對誘惑時,一個自動化的過程,練習越多次,面對誘惑就越輕鬆。例如「如果同事要訂飲料,我就訂無糖茶」,或是「如果吃自助餐,我就先吃蛋白質跟蔬菜」。

在開始前,先做好你的「如果-然後」計畫吧!

4.寫封信給未來的自己

我們總是會把輕鬆享樂留給現在的自己,而把重要任務和努力交給未來的自己。但事實是,現在的自己在愉悅之後,經常自責不已,未來的自己則是承擔許多快樂之後的沈重後果。

研究發現,人在思考現在與未來的自己時,所使用的是不同腦區,這會讓我們將未來的自己視為「另一個人」。導致你做出更多只想要立即滿足的事情,因為對大腦而言「這是他家的事啊!」,我只想要立即滿足。

在你開始瘦身計畫前,試著寫下一封給「未來的自己」的信。試著想像一下那時的自己會做哪些事?會想要對現在的自己說哪些話?會如何看待你在瘦身過程中的努力。心理學家發現,這樣會讓你跟未來的自己更親近。

寫封未來信,讓自己更真實地面對「未來的自己」!

5.找好可以一起努力的夥伴

研究發現,肥胖會在家人與朋友之間互相影響。就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樣,人際之間會有社會認同、觀察學習、彼此模仿與歸屬感的影響。也因此找到一群能支持跟接納你,而你又能認同的團體加入。會讓你更有效地瘦身成功。

(二)進行行為的時候:

1.覺察你的慾望與衝動

通常你越想逃避的,越會出現在面前。

留意你在何時會出現進食慾望,不要去擺脫或壓抑這種感受,更別急著轉移注意力或希望它消失,就只是讓自已直接面對這股衝動。觀察一下腦海裡有哪些想法?注意一下身體有什麼感覺?這些衝動跟慾望,就跟海浪一般,雖然波濤洶湧,但終將過去。想像自己變成一個衝浪客乘浪而行,在進食衝動的海浪上自由前進,而不會被海浪所淹沒。

自我覺察需要時間練習,而且最好從現在就開始。

2.先給誘惑「十分鐘」的等待期

在瘦身過程中,我們難免遭遇誘惑,這時候先等個十分鐘再吃吧!

科學家發現,十分鐘的等待時間,會讓大腦把這個誘惑視為未來獎勵,這時你那原始衝動的酬賞系統會變得較不活躍,讓你更有機會抗拒誘惑。

所以,不是不能吃,而是要「晚一點再吃」。

3.你在訓練自己「選擇」的能力

意志力本身並不會讓你變成一個更好的人,但它能讓你做出最適當的選擇,逐步成為一個你「真正想要成為的人」。

只是我們的人類本能,會讓我們往及時行樂靠攏,如果你又缺乏了對於意志力與大腦運作的正確瞭解,就可能會重複陷進自責與罪惡感的迴圈裡。

在養成健康習慣的過程裡,你必須提醒自己正在訓練大腦如何辨識選項,小心別掉進自動導航的本能模式。

(三)當你發現自己感受到壓力時:

1.適時紓壓

壓力是意志力的最大敵人,適時紓壓會讓你更能持續下去。

建議能從事例如運動、戶外散步、與好友家人相聚、按摩、正念練習或其他具創意性的嗜好(拼圖、插花)等會讓人分泌血清素、催產素等快樂賀爾蒙的活動;避免抽煙喝酒、大吃大喝、玩遊戲、上網或看電視電影等激發多巴胺或有刺激酬賞的紓壓策略。

適度地放鬆,會讓意志力發揮更大的效果。

三、給予鼓勵

(一)當你能夠做到的時候:

1.完成本身就是一種鼓勵

當你做到你所想做的行為時,記得告訴自己「我正在做我真正想做的事情」。

當你遠離洋芋片的誘惑,選擇吃下更多的蔬菜水果時,就表示了你更能掌握本能衝動,也越像期待中的自己前進。

對自己與行為的控制感,會增加你的愉悅感,並增加下一次進行健康行為的機會。

(二)當你發現自己沒有做到時:

1.小心「錯誤願望症候群(false hope syndrome)」!

或許,你該檢視一下自己的期待行為是否合理而具體可行?有時候,不夠實際或過度樂觀的期待只會讓你暫時感覺開心,隨後就會掉進另一個失望陷阱。

首先發現「管他的效應」的兩位學者在後續研究裡發現,人們經常在極度挫敗後,再次許下「決心改變」的願望,並在下定決心後,感覺到放鬆與自信,即便什麼事都還沒發生。但在發現事實並不如想像中順利時,就又會陷入另一次的挫折、失落與自我懷疑之中。直到感覺生活又即將失控,又或者想再藉由「給一次機會」來讓自己感覺好些,就會再次開啟「決心改變」的無限循環。這個循環,就被稱為錯誤願望症候群。

也許,你只是誤把「下定決心」的希望感,當作能讓自己感覺好一點的方式。認真思考一下,你真正想要改變的行為是什麼呢?

2.原諒自己吧!

「原諒自己」能增加我們的責任感,進而提升「我真正想做」的意志力。

很多人在出現意料之外或過量的飲食行為之後,都會告訴自己「對自己更嚴格,我才能成功。」「我只要饒了自己,下次一定會再發生。」「我好沒用,連吃都控制不了。」「我就是太放縱,才會搞得一團糟。」,就好像沒有嚴以律己,自己就會懶散一輩子一樣。

但研究卻發現,罪惡感、自責與自我批判等狀態,與「我要去做」跟「我真正想做」的力量下降有關;反而是原諒或寬恕這種自我慈愛的態度,會與較高的動機及自制力相關。

所以,當你暫時沒有做到時,請記得原諒自己!


據說亞當跟夏娃樹所吃下的「知善惡樹」果子,香甜美味世間僅有,吃了以後,還能知道如何辨識善惡,增長知識,進行深度思考,變得更加聰明有智慧。

每種食物都帶著他自身的智慧,只要你知道自己為何而吃,你都可以嚐嚐他們的滋味。食物本身其實並沒有好壞之分,但在人類的分類之下,似乎有些食物就會被歸類在「禁果」的類別裡,好像吃了之後,你就會被打入肥胖地獄一般。

但即便是禁果,它都還是會帶給你一定的價值跟意義。這時候,深度地自我覺察「本能慾望」與「真正想要」間的差距,再做出最適當的行為選擇,我相信每個人都能重新找到屬於我們的伊甸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