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2年3月7日 星期一

瘦身要從照顧自己開始 #瘦身心理二



第一次跟阿力進行諮商時,他的體型讓我留下深刻印象。

身高192公分的他,在人群中很容易被注意到,而體重將近150公斤的體態,更是讓他很難不被人多看幾眼。

他告訴我:「節食、運動跟吃藥我都試過了,我不知道我還能怎麼辦?」

被診斷有糖尿病跟暴食問題,阿力正在準備進行胃袖切除手術前,由醫師建議來接受諮商。

「我覺得很丟臉,都那麼胖了,還整天想著食物。我只敢在自己的房間裡吃東西,每次只要看到爸媽的眼神,我就感覺自己很失敗,我總是讓他們失望。」

阿力總是在心底告訴自己:「我要更努力,我不能讓爸媽失望,我不能讓大家失望。」似乎不把自己逼到極點決不罷休。

阿力是位在高科技產業工作的工程師,收入令人稱羨,但生活品質卻讓人不敢恭維。

盡責認真的他,每天總要加班到十點才願意離開辦公室,隔天七點又要回到公司裡上班,睡眠不足只是家常便飯,為了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週末還會到學校進修。

每天的生活就是工作跟學校作業,人際關係乏善可陳,吃東西就變成獨處時的最佳消遣,但每次吃完東西,又會陷入無止境的自責跟自貶。

「我也知道我要少吃多動,但我就是做不到!」阿力沮喪地說。

「也許,你需要的並不是少吃多動!」我想讓阿力能看見自己所身處的困境所在。

#你需要的並不是少吃多動

「不需要少吃多動?難道是要我多吃不動嗎?」阿力有點困惑地問。

許多人一想到瘦身,就直覺地認為要「少吃多動」,但這其實是種錯誤觀念。

首先,人類原本生活在食物獲取困難的環境中,本能地趨向於「多吃不動」,以保留最多的身體能量。傳統上「少吃多動」的瘦身策略,則是一種運用「意志力」來對抗人類本能的方式,而與本能對抗的結果,往往就是以失敗告終。

更慘的是,這也會讓許多因此瘦身失敗的人們,以意志不堅或是毅力不夠來責怪自己。

正確的概念應該是「吃身體需要的食物,你會健康,吃心理需要的食物,你會開心」,而其中的重點在於「學會如何吃對份量」。

再者,在瘦身過程中,運動的效用可能跟你想的不同。

藉由正確地調整飲食,大多就可以獲得明顯的瘦身效果,而運動對於瘦身初期的幫助則較為有限,在瘦身領域甚至還有「飲食九分,運動一分」的說法,有時候在某些人身上,運動還會帶來額外壓力,讓肥胖這種受到身心因素影響的問題更難被處理。

所以瘦身應該先從飲食調整做起,而且還要順應身心需求地吃,運動則是慢慢地加入你的生活裡。但請你先別誤會我認為運動不重要,我會在後面的文章做更詳細的說明。

「所以,我可以順應本能嗎?聽起來好像不錯!」阿力臉上露出微笑。

「我也覺得不錯耶!那你是為了哪些原因而吃東西呢?」我希望能幫阿力找出隱藏在進食背後的需求所在。

「就是肚子餓啊!不然還能有什麼原因啊?」阿力好奇地回應。

「很多時候,我們真的就是會不餓也吃,不是嗎?」我緩緩地說出阿力一直以來的飲食狀態。

馬文雅醫師在《幸福瘦》提到一個很棒的觀點---肥胖就是你吃得比身體需要的還多,而多吃的就是心理的需要。

當我們沒有先釐清飲食行為之後的身心需求,只是一昧地使用控制手段來「少吃」的結果,就是帶來更大的飲食反撲。

吃,是一種由飢餓感所引起的行為。我常會把飢餓感的來源概分為兩大類:

🍜生理飢餓感:由內分泌系統,透過荷爾蒙來產生對於食物的渴望與攝取,能從食物中所含的營養和熱量來獲得滿足。當身體裡的食物消化完畢,血糖逐步下降時,下視丘與胃部會開始分泌荷爾蒙,讓人們出現覓食與進食行為,在獲得足夠份量的食物之後,我們就能適時地停止飲食。

❤️心理/社會飢餓感:受到想法、情緒壓力,行為、環境或文化的影響,所出現的進食慾望或行為。就像是童年被要求把東西吃完的回憶、媽媽曾經買來獎勵自己的漢堡薯條、週末的放鬆雞排珍奶、廚房裡堆積的零食泡麵、到了台南必吃的鱔魚意麵、端午粽子或中秋月餅,都是你未必感受到生理飢餓感,卻會因為心理社會因素影響而出現的進食行為。而這類的飢餓感,很多時候就是心理的需要,卻也是帶來肥胖困擾的最大原因。

當你開始意識到兩種飢餓感的存在時,你會發現它們並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以不同比例出現在我們的日常飲食行為中。而且兩種飢餓感並沒有好壞優劣之分,關鍵在於你「學會如何滿足不同的飢餓感」。

在之後的文章裡,我會帶領你一起學習如何覺察並滿足這兩種飢餓感。

「我怎麼感覺我都在滿足心理飢餓感啊?!我好像都是透過食物來填補空虛!好像我這輩子再怎麼努力,都做不好任何事情!」阿力似乎開始意識到自己所面臨的困境。

「偶爾吃吃雞排來填補空虛也不錯啊!但找到空虛感的真正來源,或許才是我們即將展開的冒險。」我試著提醒阿力,肥胖不光是生理所造成的問題。

#肥胖也有冰山理論

「冒險?這聽起來有點可怕!先讓我喝點可樂!」阿力笑著拿起手邊的可樂,喝下一口。

「可怕?!那我先帶你到冰山看看吧。」我常用這個比喻向案主說明,帶來飲食行為的多重原因。

⛰️冰山是心理學領域很常使用的一個隱喻,尤其是在說明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與薩提爾(Virginia Satir)的理論時。

但我在這邊,並沒有要引用兩位大師的理論,而是要讓你知道,其實在飲食這件事情上,也有一座冰山影響著我們。

簡單地說,每個人都像一座浮在海面上的冰山,我們平常呈現出來的行為與樣貌都只是冰山可被看見的一小部份,還有更多未被看見的部分被隱藏在冰山下方。

我曾經提過『肥胖=生理*心理*社會環境』這個公式。把它套用在冰山概念,你可以看到肥胖這個生理結果,或是進食行為,就如同冒出水面的冰山頂端,而在海平面底下的,則是一小部分的生理因素,跟大部分的心理和社會環境因素。

你看到的身體樣貌,就只是漂浮於大海的冰山表面。

關於瘦身,多數人都只是急著處理冒出水面的肥胖結果,卻忽略了海平面底下的核心議題。少吃多動、各式各樣的飲食跟運動建議、五花八門的減肥產品或藥物手術,雖然都能讓你暫時脫離肥胖的狀態,但底層問題沒被發掘跟處理,體態恢復原狀就只是時間的問題。

惟有好好地面對未被看見的內外在議題,我們才能從根本來解決肥胖問題。

所以,你真正需要的並不是減肥!

而是,重新認識你的「肥胖冰山」,再滿足你的不同「飢餓感」,讓身心回到應有的健康狀態/平衡/瘦身。

#體態是一種變動的狀態
#一種我們如何關心跟照顧自己的結果


「我吃東西好像只是為了逃避面對自己!讓自己胖一點,好像也能讓大家多注意我一些。」幾次的諮商後,阿力慢慢地看見自己在飲食行為底下的冰山。

原來,阿力的爸媽經營了一家跨國企業,環遊世界到處飛,一年可能見不到十次面。阿力成長過程的回憶,幾乎就只有保母、宿舍跟食物,快要找不到任何跟父母的連結。

就算回想起幾次相處的記憶,也都是負向跟挫折的經歷。在某次巡視海外工廠的時候,爸爸突然告訴當時還在唸國中的阿力:「你也太胖了吧!這樣怎麼接我的公司啊?你明天就給我回台灣減肥!叫你媽陪你回去找蔡醫師!」語氣中,充滿了失望。

阿力突然發現自己在父親眼中,原來是那麼地失敗與不堪,羞愧到只想瞬間移動回台灣。

但也就是這次的經驗,讓阿力開始感覺到父母的關注,即便這個關注充滿了指責與失望,但有總比沒有好。在不知不覺中,阿力從此開始了減肥-復胖-再減肥-再復胖的無限循環。

肥胖身形,會讓父母注意到阿力的生活跟飲食,是獲得關注的來源;但父母所表達的擔心和失望,卻又使得阿力更想透過吃東西來消除心底的不安與壓力。

肥胖,其實就是一種「體態公式」的結果。肥胖只是由外在體態所呈現的其中一種生理結果,一種由你的「生理*心理*社會環境」狀態所呈現出來的結果。你無法直接處理肥胖困擾,而是要從你的「體態公式」中,找到專屬於你的最佳解答。而這組解答,可能隨著你的心態而各有不同。

從心態開始轉變,就能找回真正屬於你的冰山。

身體就是你的一部分,不管它是肥胖或纖瘦,它永遠都會陪在你的身邊。而它真正需要的,從來就不是你本來以為的控制跟約束,更不會是忽略和遠離,而是被你真心地理解跟照顧。它所呈現的樣貌,其實就只是你如何關心跟照顧自己的結果。

「我決定離職,然後去唸電影,我想我應該要學會如何照顧自己。」眼前的阿力,說話速度平穩而充滿自信,眼神中散發出希望的光芒,體態呈現出一個健康勻稱的平衡。

「不管你做任何決定,我都相信你可以。」我順手拿起手邊的可樂,跟阿力一同慶祝新冒險開啟。

也讓我們一起,好好照顧你的阿力吧!

#全文為虛構案例的重新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