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6年4月23日 星期六

「行動心理師」是什麼鬼啊 ? ( 中 )





雖說正式成為「自由心理師」只有大概半年的時間,但在心理工作裡打轉也超過了十五年;也許在專業領域中還沒有很成功,但至少也看過很多傑出的心理師。



就靠著不算短的年資與有限的實務經歷,我試著把所觀察到跟經驗過的「自由心理師」生活做出主觀的統整及描述,希望能提供給有志後進做為參考,更期待能獲得優秀前輩的回饋,讓心理師們的未來有更好的發展,進一步能協助更多需要心理資源的民眾。

就跟經典的完型圖片一樣,有人會在裡面看見花瓶,有人會從中發現人臉。如何成為稱職甚至優秀的「自由心理師」,沒有絕對正確的答案,而這就只是我所看見的圖樣,也希望能從書寫分享中找到自己的未來。




「自由心理師」的條件與代價


你知道芝加哥公牛隊以前有個球員叫 Scottie Pippen 嗎 ?

我在念高中的時候,志願是成為NBA的球員,所以我就把英文名字取作Scottie。

不過,一直到現在我都還是只能坐在電視前面看球賽,偶爾跟兒子們到球場投投籃。

長大之後,我才知道不是換個名字就會變成你所想要成為的人,有些事情除了”想要”,你還要有基本條件跟天分,而跨過門檻之後,你還得付出必要的代價,才能得到所想要的結果。

我認為,成為「自由心理師」至少必須具備幾種能力跟特質:



基本能力


本職學能需扎實
跨界學習要嘗試
換位思考叫本事

本職學能需扎實。在成為「自由心理師」前,一定要先在機構內接受完整而系統的歷練,厚植服務案主的能力與態度,否則就是對案主的不負責任。原則上,心理師的能力是隨著經驗不斷累積的,而能力的養成除了學校訓練,進入實務場域之後,持續地追求專業新知、建構自身的理論架構與接受足夠的督導是最基本的要求。

跨界學習要嘗試。演講表達、授課技巧、寫作能力、專案管理、行銷推廣、行程管控……等能力的養成,都不是在學院派訓練中會出現的內容,乍看之下也與心理師的關係不大。而在實務工作裡,卻樣樣都會影響專業能力的表現,專業能力就如同一塊肥美的生牛排,上面所提到的各項能力則像是調味料,適當添加可以讓你的專業色香味俱全。

換位思考叫本事。當事人、社工師、老師、醫師、護理師、個管師、衛教師、秘書、訓練專員、人事經理……等角色,都是你會面對的人,你必須了解到他們都不具備心理背景,我們必須透過了解對方的立場、需求或期待,讓心理專業成為解決對方問題的資源,我叫它做”說人話”的能力。”鬼擋牆”是我剛開始與其他非心理專業人員溝通的感覺,我一直覺得他們被”鬼遮眼”了,而隨著工作經驗越豐富,我才發現原來被遮眼的人是我,而一切都是”自以為專業”惹的禍,你必須擁有將心理專業”中翻中”的能力,別搞得滿嘴專業術語好嗎?!





必備特質


彈性跟正向要足
自律和聚焦要有
合作及自信要夠

彈性跟正向要足。在實務工作中,各種因素的不確定性極高,原本約好的場地不能用,原先談好的設備不齊全,原來設定的人數暴增或驟減,你必須在每次工作前做好”最壞打算,最佳準備”,並擁有一顆彈性極佳的心臟跟正向的腦袋。而且在這樣的工作型態之下,你常常會是孤軍奮戰的,擁有自我調適及享受孤獨的特質也是需要的。

自律和聚焦要有。成為自由工作者,你就是在一種沒有老闆、沒有辦公室,更沒有人管的狀態之下,如果沒有足夠的自律與自我要求特質的話,很容易掉入積欠大批紀錄或教案的窘境,就像我 : )。而當你逐漸被機構與民眾熟悉之後,你會突然被一堆千奇百怪的演講或工作找上,當然也可能都沒人找你,初期我會建議多方嘗試,以找出自己的天賦跟特色,但隨著專業逐步定向,我認為能克制誘惑並聚焦於自身專長才是可長可久的做法。

合作及自信要夠。合作的特質可分成兩個方向,對機構與對專業網絡。對機構,不能只是”分工”,還要主動”合作”,可能是訓練方式或人格特質吧?!我一直覺得心理師單打獨鬥都很強,分工也看得很清楚,但要合作總是少了那麼一點。整體而言,「自由心理師」以時計費的計薪型態就跟工讀生一樣,工作內容的五花八門則和藝人類似,而人的體力、時間、能力與專長有限,你一定要與足夠且多樣化的專業網絡合作,讓各種工作需求進來的時候可以適時地獲得滿足;而願意把工作轉介出去,最需要的就是足夠的自信,這個自信包含了對自己的瞭解與對合作對象的信任。




而一位「自由心理師」可能還需要付出一些代價:

民生經濟波動大
專業領域事情雜
人際關係會變化
其他雜項要多想

民生經濟波動大。我有一家老小嗷嗷待哺,所以我是在合作單位與工作量都趨於穩定後才決定自由工作,但如果你剛決定成為自由工作者,你就必須有個心理準備,各單位的經費來源與撥款期程各不相同,你可能現作現領,也有機會半年後才拿到先前演講的費用,我最誇張的狀況是在年底才拿到年初的鐘點費;要是你以學校為主要合作對象,你還必須有寒暑假這些所謂”淡季”的存糧;因為沒有固定老闆,健保可以請地區公會協助投保,國民年金或勞保也會是一筆支出;研習報名費、交通費用、各種保險,甚至違規罰單,樣樣開銷都要算得精。

專業領域事情雜。「自由心理師」可不是算命師,立個招牌就可以做生意了,你還要加入地區公會,到衛生局進行執業登記,到網路上作支援報備 ( 系統超級爛爛爛 ) ;為了自身的專業成長,以及日後的換照需求,你還需要持續不斷地蒐集相關教育訓練的訊息並參與課程;我認為跟以前在機構內工作的最大不同在於,專職心理師可以收到各項法令修改或專業訓練的通知,而「自由心理師」因為單兵作戰,常常會漏失許多重要訊息,建議可透過維持與專業組織和同業的互動來更新對業界現況的了解,也期待公會能建構更快速而暢通的訊息提供管道。

人際關係會變化。以前在固定機構服務的時候,每天見到的人不是同事主管,就是案主,下班還能跟同事約著去吃飯,生活圈雖固定但卻穩定;「自由心理師」每天接觸的人都不同,天天充滿驚喜,有些機構的人事變動速度超乎想像,可能半年換過三個承辦人,所以你很難有穩定的”同事”或職場上的人際關係,加上很多時間都用在交通往返、撰寫紀錄跟準備課程上,所以獨處的時間就變的很多,這未必不好,但你要有心理準備。

其他雜項要多想。過去在機構內服務,雖然對未來的想像空間不大,但至少每個月都有穩定收入,或許升遷的機會極少,不過待久了總是能享有”老鳥”的特權;「自由心理師」其實就是”吃自己心理師”,沒人會擔心你接不接得到工作,因為合作單位需要的是你的服務,除非你能樹立自己的專業風格與地位,否則你對合作單位而言,不過就是個”鐘點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