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有時候不能太用力。
不管是在職場演講、教師訓練或親職座談,我經常強調”不用力”的重要性;而這本書讓我最有共鳴的部分,也就是想快樂就不能太”用力”。
人們總是認為快樂是隨著成功而來的結果,為了讓自己變得快樂,我們就必須先成功;為了獲得成功,自我犧牲、承受壓力、認真努力、控制掌握、嚴格要求與自私自利似乎是不得不的選擇,也因為這些選擇,大家就只能越來越用力地生活了。
用力生活,我認為就是現代人難以感到快樂的重要原因。
作者Emma Seppala博士,在史丹佛大學首創「快樂心理學」課程;她透過結合心理學及神經科學的觀點著作此書。
對於成功與快樂的關係,作者的觀點是 - 快樂才是使你成功的原因。
因為,快樂能提升我們在認知、情緒、生理及人際四個面向的表現,進而提升工作能力和生產力,也讓我們更有機會獲得成功。
至於該如何獲得快樂呢?
作者整理出六個核心觀念:專注、韌性、平靜、放空、寬容及仁慈。
全書根據這六個核心觀念區分章節,每個章節都提出相關研究與實際案例來進行闡述說明,文字內容還算簡潔易懂,但部分觀念會重複出現。
閱讀過後,我認為這六個核心觀念,其實可以用專注、彈性和慈悲三個概念來進行統整:
專注
心思紛亂源自於現代人太容易”胡思亂想”。因為科技及社會進步的影響,多工作業及資訊爆炸已是常態,造成人們不斷地遊蕩於過去及未來,卻無法好好地安在當下,因此作者重複強調”專注當下”的重要性,也提出呼吸、靜心及覺察這些自我練習。
彈性
過度強調”追求”與”成功”,導致現代人不斷地向前衝。也因為長時間維持高速運轉的狀態,人們經常處於慢性壓力的壟罩之下,時間一久,就會漸漸地失去換檔的能力。所以,作者提出觀察想法、暫停放空、適時離線等因應技巧,提醒讀者可以透過偶爾關機和保持距離等概念,來增加自己對生活的彈性。
慈悲
強烈的控制需求和自我要求,經常導致挫敗感和自責。生活在追求成效及表現的環境裡,讓人們難以接受錯誤與失敗,但事實卻是”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缺乏慈悲的結果,將帶來自我霸凌,甚至仇視他人。作者鼓勵我們可以寫安慰信給自己、列感恩清單、同理他人和專注傾聽,先試著寬容自己,進而學習理解接納他人。
如果你出現下列情形,我會建議您閱讀這本書:
1. 認為成功要很努力
2. 很想讓自己快樂,卻一直感覺不到快樂
3. 想學習如何快樂的具體技巧
4. 感覺生活壓力很大
5. 在人際關係上遭遇困境
快樂應該是一種當下的歷程,而不是一個具體可見的成果。
專注享受每個當下,其實快樂就在每個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