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6年3月18日 星期五

吃多少? 不光是你的胃決定,還有你的腦







記得多少決定你吃多少


很多人都以為,「吃飽」這件事是由胃所決定的。

但在將近廿年前,身兼心理學教授與生理學家的 Paul Rozin 就已經透過實驗告訴我們,「事情沒有那麼單純」。


他的實驗找到兩位記憶嚴重缺損的病患,他們的記憶能力都因為疾病而損壞,所以沒有辦法記住幾分鐘前所發生的事情。

實驗是這麼進行的:首先, Paul Rozin 讓他們吃一餐;十分鐘後,他又餵了他們一餐;再十分鐘,他餵了他們第三餐。

他進行這樣的循環總共三次,而每次都有同樣的狀況發生:兩位受試者都將實驗中的所有食物吃完。

結論:在喪失記憶的狀況下,先前所吃的食物,並不會影響之後吃的分量。

病患腦中負責啟動進食與飢餓的部位,似乎會因為無法記住吃過什麼而未能發揮作用。

Rozin 認為有些因素似乎比生理效應(啟動味蕾或消化卡路里)更重要;而記憶或許是啟動或停止進食的因素之一。


記憶之外的心理因素


影響飲食習慣的心理因素眾多,記憶只是其中之一。

某些因素是很簡單而容易理解的,例如所使用的盤子尺寸或是邊看電視邊吃,都將影響我們所吃的分量。

但有些因素卻是隱而不顯的。
一個最近的研究發現,桌子尺寸將影響人們如何覺知眼前的食物 – 桌子越大,人們越難發覺送上來的食物比較少,而且也比較容易滿足。

一些微妙的社會線索也有影響。
近期所刊登的一個研究發現,由過重的服務生所服務的顧客傾向於”點較多的餐點”。

有一項研究則發現,一同用餐的人的體型,將改變你所選擇的食物的份量與品質 – 當一起用餐的是過重的朋友時,人們傾向於選擇較多不健康的食物。


你可以決定要吃多少


許多心理策略都能有效地協助我們調整飲食習慣,這邊就簡單提出兩個技巧給大家參考:

「專注飲食 ( mindful eating ) 」


參考1 參考2

在每次的進食過程中,專注地覺察每一口放進嘴裡的食物,讓環境中的干擾越少越好;與食物的連結越強,你就越能掌控所攝取的食物分量,也更能讓飽足訊號有足夠的時間傳遞。

「飲食紀錄」


參考1 參考2

在每餐後詳細地做飲食紀錄,將有助於提升對後續進食的自我控制。

雖然,我們並不像 Rozin 實驗中的受試者有記憶缺損的障礙,但我們對於到底每餐都吃了些什麼的記憶力也沒有想像中的好,所以立即而詳實的記錄,將有助於我們進行飲食的控制與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