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8日 星期六

連續血糖監測儀(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CGM)的小實驗


【 人體,一種比智慧型手機更有智慧的存在 】


先感謝我的父母給我取了一個很棒的名字 --- 蘇琮祺。


在某次朋友聚會上,一位姓名學老師恰好也在場。他看完我的名字之後,簡單地為我解釋了名字與我之間的搭配跟關係,相關細節就不多說了,以免大家知道我太多秘密。


簡單來說,根據他的說法,我的名字可以讓我一輩子不愁吃穿,名利雙收(目前是還沒體驗到,但我一直相信應該是真的!)。


其中,關於我的姓氏,老師的解釋最讓我印象深刻。他說我的姓氏由三種食物組成:魚、菜和禾。


在他這麼說之前,我還真沒發現到原來「蘇」都是可以吃的東西。


投入飲食心理學的領域之後,我更發現我的姓氏不僅都是可以吃的東西,如果按照姓氏的順時鐘方向來吃的話,還能夠讓血糖穩定、體態健康跟飲食均衡。


「蘇」:先吃魚(蛋白質),再吃蔬菜,最後吃禾類(醣)。


……


許多研究發現,先攝取蛋白質和蔬菜會讓血糖相對穩定。在糖尿病的相關衛教裡也建議患者能先攝取蛋白質和蔬菜,將醣類(尤其是精緻醣類)放在後面吃。


因此,在我的課程裡,我也一直告訴學員,除了挑選食物的種類跟份量之外,進食順序也是一個需要慢慢養成的新習慣。


雖然,我在許多研究文獻和科普書籍上看到相關內容和證據,但卻一直沒有機會在自己身上看到實際數字的變化。


前陣子,因為擔任一場連續血糖監測儀(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CGM)醫護教育訓練的講者,所以有機會親自嘗試體驗了佩戴CGM的感受。



這讓我想起去年底 吳映蓉博士營養天地(臉書專頁) 也做過一系列的試驗跟分享,想說也來趁這個難得的機會,玩玩看「飲食順序」是否真的會影響血糖的波動程度?


……


但在你繼續往下看之前,我必須先聲明三件事:


1. 我不是營養師。


2. 我不是科學家。


3. 我只是玩玩看。


歡迎各路專家的建議與指導,但請不要用嚴格的實驗標準來批判,我本來就只是想玩玩看而已。


……


我的遊戲規則如下:


我準備了四種食材當作兩天的午餐,板豆腐、雞蛋、小白菜跟蒸煮麵,由我自己烹調準備。


每餐都有兩碗,一碗板豆腐白菜蛋花湯,添加鹽巴跟胡椒增加風味,一碗是蒸煮麵,我加了一湯匙辣椒醬當作拌醬。


煮好之後,按照不同的順序來進食,中間間隔約15分鐘:一天先吃板豆腐白菜蛋花湯,再吃蒸煮麵,另一天則是相反的順序。



……


親身體驗過後,有三個結論跟大家分享:





1.咀嚼速度有差別


吃蛋白質或蔬菜會花比較多的時間咀嚼,連帶著進食時間也會拉長;如果吃麵,可能不到3分鐘就吃完了。


原則上,進食速度越慢,血糖上升的速度就越穩定;而進食速度過快,很容易導致血糖和胰島素劇烈波動。


可能進食的總時長差不多,但先吃板豆腐白菜蛋花湯會讓我在進食前段花較多的咀嚼時間,如果先吃麵,則會讓前半段的速度相對較快。


而咀嚼越久,大腦就越有時間接收到腸胃道傳遞過來的化學訊號和物理感受,進而感受到食物帶來的滿足感,讓進食後半段的時間,較有機會出現進食慾望降低的情形,進而減少總食量。


2.滿/飽足感有不同


先吃蛋白質和蔬菜時,可以明顯感覺到腹部的飽足感,整個滿足感也會上升;但先吃麵,肚子裡會有種空虛感,而且飽足感明顯較低。


根據《食欲科學的秘密,蛋白質知道》這本書的內容,當動物攝取到足量蛋白質時,自然會降低對食物的渴望感。而我在這次的小體驗中,確實有感受到這種現象。


而且也因為先吃板豆腐白菜蛋花湯,我覺得這一餐似乎已經夠豐盛了,好像不太需要再吃麵了;而先吃麵的時候,我會有種「就這樣?!」的想法,然後更想把板豆腐白菜蛋花湯吃掉的感受。


3.血糖波動有差異


如果沒有佩戴CGM,我根本無法從數字跟圖形上看見血糖會因進食順序不同而有如此明顯的差異。


如圖片所示,左邊是我先吃蛋白質和蔬菜時的血糖變化趨勢圖,右邊是先吃麵後再吃蛋白質和蔬菜的血糖變化趨勢圖。


可以很明顯看到,先吃蛋白質和蔬菜時,血糖變化緩緩上升再緩緩下降;相對地,先吃麵時,血糖劇烈地往上衝再快速下降。


雖然,我主觀上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但看到App顯示的結果之後,我想我的身體正經歷了兩種大不相同的反應跟衝擊。


當血糖在體內的波動震盪越大的時候,身體就必須承受越大的壓力,因此,我以後還是會好好地用「蘇」來照顧自己的身體。





……


這次的體驗,除了讓我驚嘆人體奧妙之外,也讓我更加地相信「身體就是一種比智慧型手機更有智慧的存在」,邀請大家一起學會認識自己的身體,再用最適合他的方式,好好地照顧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