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專職工作離開到現在大約有半年的時間。
在這段時間裡,我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您在哪裡工作?」
一開始,我的回答是:「行動心理師」
但隨著問答的次數越多,我卻發現自己對這個自我定義的職稱有越多的疑問。
我不喜歡「行動心理師」這個稱呼
「心理師法」裡面有臨床心理師跟諮商心理師兩種職類,卻沒有「行動心理師」。
上網隨意搜尋「行動心理師」,出現了實務工作者的網誌、研究生徵求受訪者的訊息,甚至專業論壇也用了這個名詞,大致瀏覽之後才發現”行動”兩字出自”行動咖啡車”的概念,我的媽呀,這是什麼鬼啊?
有一段時間,我還會開玩笑地說:「專職工作的心理師,可以叫做”行動不便心理師”嗎?」
同時,我也在思考這樣特殊的工作型態,應該如何自我定義呢?
“自行執業心理師”好嗎?
有一段時間,我還會開玩笑地說:「專職工作的心理師,可以叫做”行動不便心理師”嗎?」
同時,我也在思考這樣特殊的工作型態,應該如何自我定義呢?
“自行執業心理師”好嗎?
這似乎專指開業心理師。不行!
“獨立心理師” 吧?
“獨立心理師” 吧?
可能會被誤會跟台灣獨立有關吧?
“隨身碟心理師”可以嗎?
“隨身碟心理師”可以嗎?
隨插即用,隨處合作,聽來不錯,但過於抽象。
「自由心理師」呢? 國外的 Freelancer ( 自由工作者 )前面不也放了個 free 嗎?
「自由心理師」呢? 國外的 Freelancer ( 自由工作者 )前面不也放了個 free 嗎?
好像不賴喔~
為什麼不在固定單位擔任心理師呢?
錢多?
不就是個「追求自由」的心理師
為什麼不在固定單位擔任心理師呢?
錢多?
未必都是,有些人連生存有問題。
事少?
事少?
想太多,在外面跑你就知道厲害。
離家近?
離家近?
可能吧? 但有時工作要求,也不一定。
位高?
位高?
自己當老闆,校長兼敲鐘,哪來位高?
權重?
權重?
誰鳥你啊? 那來的權?
責任輕?
看是哪種責任囉。
我自己的答案則是「追求自由」。

我從事心理專業的起點,可以從在軍隊擔任心理輔導官開始算起,那時做的比較像是個案管理的工作,在限制的環境裡,做被要求的業務。
退伍後,進入醫院精神科服務,工作的環境從一樓門診區、二樓日間病房,再到不同樓層的急慢性病房,在專業的精神醫療團隊中,做著分工明確的助人工作。
投入學諮中心的工作後,服務場域從上樓跟下樓,變成騎著摩托車穿梭於各國中小之間,工作對象也從原來的病人,變成適應不良的孩子、需要協助的家長跟焦頭爛額的老師。
成為所謂的”行動心理師”之後,協助對象從一般人、病人跟犯人都有,服務地點從機構輔導室到監獄牢房都去過,授課場地由大學講堂到廟會的電子花車都用過,交通工具從摩托車、汽車、火車、高鐵跟捷運都要用上,希望以後還能搭飛機、郵輪跟太空船去工作,哈!

回顧自己成為”行動心理師”的歷程,我認為除了”行動上的自由”之外,我更想追求的其實是”專業上的自由”和”心理上的自由”。
所以,比起”行動心理師”,「自由心理師」更能傳遞我離開專職機構的心境與自我期待。
在我還沒開業前,我會自稱「自由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