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5日 星期三

你今天吃飽了嗎?

「呷飽未?」是生活在台灣的我們既熟悉又親切的一句問候。


雖然常常聽到這句話,但你真的知道什麼叫做吃飽嗎?你又有真正地吃飽過嗎?還是你其實都只是身飽心不飽呢?


或許,你根本不曉得所謂的吃飽,其實可以透過物理、生理跟心理三個層次來感受:





1.物理上的飽


想像你快速地喝完一公升的白開水,當這些水在短時間內進入胃部時,你會感覺到一種胃被灌滿的感受。這時,你的胃會被逐漸撐開,你通常在幾分鐘內就能感受到這種物理上的飽足感(satiety)。


2.生理上的飽


在你進食的過程中,食物會開始消化並被身體吸收,當食物的營養進入血液並讓血糖上升時,大腦飽食中樞就會發出訊號讓食慾降低。大腦接收到這些訊號,通常需要約20到30分鐘,讓你開始感受到生理上的飽足感(satiety)。


3.心理上的飽


當你在享用美味佳餚時,透過食物的色、香、味、觸、聲等多種感官刺激,會讓你感受到愉悅和滿足。此外,有時候人們也會透過飲食來宣洩情緒或紓解壓力,而充分地享受食物可以幫助緩解情緒和紓解壓力,這時你所感受到的是一種心理上的滿足感(satisfaction)。


這三種飽的層次,是先從身體的撐開帶到生理上的飽足,最後才是心理上的愉悅和滿足,「吃飽」其實是一種身心的連結與體驗。


………


什麼!你都吃不飽該怎麼辦?!


這簡單!


給你三個大原則:份量足、營養夠、慢慢吃


容易記叫做「足、夠、吃」,複雜點可以「填滿、選擇加照顧」!


#填滿物理上的飽


份量要足!


如果你想要感到飽足時,可以選擇吃一些熱量密度較低但體積較大的食物,例如蔬菜跟水果。這些食物含有大量的水分和纖維,能夠相對容易地填滿你的胃,讓你感覺到飽足,同時又不會攝取過多的熱量。例如,吃一顆蘋果或一碗沙拉,會比一塊餅乾或一片吐司更能讓你在物理上感到飽足。


但只有物理上的飽是絕對不夠的。就像我先要求飢腸轆轆的你喝下一公升的白開水之後,你還是照樣能夠吃下一塊雞排或蛋糕。


這時,你還需要生理上的飽!


#選擇生理上的飽


營養要夠!


身體需要被提供足夠的營養,同時又不至於攝取過多熱量,我們可以選擇像全穀雜糧、豆腐或海鮮魚類這些營養均衡的食物。這些原型態食物既能提供充足營養,也不會給身體過多的熱量。比如,一份含有糙米、蔬菜水果和烤雞的餐點,就能夠讓你感到生理上的飽足。


不過,光靠物理跟生理上的飽,有時還是難以照顧到心理上的空虛。你可能也發現在前面兩種飽上面,我都是建議攝取所謂的「原型態食物」,但天天都吃這些所謂的「乾淨食物」,有些需求可能還是無法被充分照顧到。


也許,你還需要心理上的飽!


#照顧心理上的飽


記得慢慢吃!


最後,為了心理上的滿足,你可以藉由放慢進食速度來享受食物。慢慢地品味食物,感受食物的味道和口感,讓身心與食物更好地連結在一起。比如,花時間咀嚼每一口食物,享受食物所帶來的愉悅感,這樣就可以更好地滿足你的心理需求,同時避免過度飲食。


………


你今天「呷飽未?」


我相信透過「份量足、營養夠的原型態食物,再加上慢慢吃你想要吃的享樂食物」,絕對可以幫助你天天吃飽飽,健康心情好!